中石化南陽能源化工有限公司
銷 售 中 心:0377-61154008
銷售史經(jīng)理:18637776596(QQ微信同號)
13837758567
商 務(wù) 郵 箱:nynyhg@163.com
公 司 網(wǎng) 址:m.tongrenzixun.com
聯(lián) 系 地 址:河南南陽油田中南路北段
自今年三月始,筆者在眾多泉友的支持和襄助下集中展示陰刻花紋大錢,一泉一議,至今所展示已近250種。防護蠟顯而易見,這是一些與古代的行用錢截然不同的錢幣。用途不同姑且不論,巨細有別、形制有異、紋飾有無也都是表面現(xiàn)象,兩者的根本區(qū)別在于鑄造方法的不同,使用材料的差異。關(guān)于陰刻花紋大錢的材質(zhì),筆者此前曾撰寫《談?wù)劰糯B石鑄錢》一文專門加以論證。其中包括通過破壞性檢測和頻譜儀取樣檢測等多種科學(xué)檢測手段,證實這些大錢即為古代鍮石鑄幣。下面再從錢幣上留下的鑄造痕跡角度,談?wù)勥@些大錢的鑄造工藝。
鑒識古代錢幣,如果僅僅從形制、材料、銹蝕、書法等淺顯視角來分析問題,那只能說是入門水平。防護蠟比如我們憑銹蝕可以判斷錢幣是古代遺存還是現(xiàn)代贗品,但即使是古代遺留下來的錢幣,也難以斷定其是否達到錢文所記錄的年代。如果想更深入地研究問題,就必須學(xué)習(xí)和掌握更多的相關(guān)知識,從歷史的、人文的、科技的多視角作出分析和判斷。這正是集藏古錢幣的樂趣所在。面對近年北方新面世的品類眾多的古錢幣,筆者感到運用歸類比較,綜合分析的方法更有意義。如果只見其一不見其余,單單拿來一枚陰刻花紋大錢,筆者也會疑慮重重??墒敲鎸?50枚同類大錢,面對筆者將近8個月的逐日比較分析,即使先前堅決的否定者也不會堅持喊假了。因為大家從宏觀上加深了認識,明白了道理。聞道有先后,戒急須用忍。宏觀上的認識問題解決了,我們再繼續(xù)研究微觀問題。
古錢幣無論用什么方法鑄造,都會留下鑄造痕跡。這種痕跡就是鑄造過程中在錢幣上形成的位置移動、材料增減、形態(tài)結(jié)構(gòu)改變等物質(zhì)性變化所留下的印記。金屬的鑄造痕跡是痕跡學(xué)在考古領(lǐng)域的重要研究對象。它是對時間的反向指證。通過錢幣上與時間相關(guān)的信息,就可以還原與之相對應(yīng)的制造過程和制造方法。那么,我們在陰刻花紋大錢上是否也可以找到與鑄造有關(guān)的痕跡呢?回答是肯定的。在筆者集藏的許多大錢的錢文方向外部邊緣上都發(fā)現(xiàn)有隆起的臺基。這些臺基無疑會影響到外圓的規(guī)整,所以它們應(yīng)該是制造過程中需要努力去除的對象。可是由于古代加工能力的局限,或者也有工匠不負責(zé)任的因素,在個別錢幣上這種痕跡還是被保留了下來。在筆者集藏的錢幣中,直徑72毫米左右的錢幣上這種痕跡不十分顯眼,而直徑96毫米左右的大錢上這種痕跡更為突出。這是因為后者的厚度超過前者將近一倍,后期加工難度更大所致。錢幣直徑都在96毫米左右,圖6中所列錢幣直徑都在72毫米左右。紅色箭頭所指即為錢幣外緣上隆起的臺基。由于銹跡覆蓋,從照片看有的隆起并不明顯,實物上都是顯而易見的。
那么,這些隆起的臺基是怎么形成的呢?熟悉鑄錢工藝的朋友可能馬上會想到這會不會是鑄錢澆道留下的痕跡?唐、宋時期已經(jīng)大規(guī)模地使用母錢翻砂法鑄造錢幣,但用母錢翻砂法鑄錢形成的初級產(chǎn)品是錢樹。錢幣外緣只有一個部位與錢樹的枝干相連接,也就是說只有一處會留有澆道的痕跡。可是上述陰刻花紋大錢邊緣上的臺基少則兩處、多則四處,所以顯然與翻砂鑄錢無關(guān)。即使是用更原始的錢范鑄錢法鑄制出來的錢幣,邊緣也不會留下這么多澆道痕跡。況且錢幣外緣留下的隆起臺基還是多少不等的。這些臺基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當(dāng)你了解了另一種鑄幣方法——失蠟法鑄幣之后,關(guān)于錢幣邊緣上臺基的困惑就會恍然大悟了。
圖7、遼代用母錢翻砂法鑄制折三型錢幣形成的錢樹,樹干是主澆道,第(1)種錢樹有分澆道,第(2)種沒有分澆道,無論哪種每枚錢幣都只有一個澆道
失蠟法是一種青銅等金屬器物的精密鑄造方法。基本做法是:用特種蠟、牛油等易熔材料配制成模料;加溫后將糊狀模料壓入壓型制成所要鑄制器物的熔模,也可將模料熔化為液體直接澆注成熔模。對于較小器物,可將多件熔模組裝在一起形成熔模組,器物熔模之間用澆道熔模加以連接;對于體量較大的器件,則可以分解制作熔模,分別在樣板上壓印出花紋,再拼接成整體模型。熔模制成后,在其表面涂覆若干層石灰、三合土和炭末泥等耐火材料制成型殼。待型殼晾干后,加熱使熔模熔化排出型殼,整個鑄件型殼就變成了空殼,經(jīng)高溫焙燒后即成為陶質(zhì)鑄型。再從預(yù)先留下的澆注口注入金屬熔液,待其冷卻后,所需金屬器物就鑄制完成了。以失蠟法鑄造的器物既無范痕,又無墊片的痕跡,具有極高的尺寸精度和表面光潔度。用這種方法鑄制器物可以一次成型,避免或減少后期加工所增加的工作量和對器物造成的人為損傷變形。特別是這種鑄造方法型腔沒有分型面,無需取出范芯,有效地解決了鏤空器物鑄造的難題,適合鑄造具有復(fù)雜形狀的鑄件。
如果我們頭腦里存儲了有關(guān)失蠟法鑄制器物的記憶,當(dāng)看到陰刻花紋大錢外緣上的臺基時,就不難想到這是用失蠟法鑄幣遺留的澆道痕跡。上面或側(cè)面的臺基是銅液流入錢幣型腔的澆道殘留物,下面或側(cè)面的臺基是銅液流出錢幣型腔的澆道殘留物。這些凝固的金屬澆道原來應(yīng)該更長些,所遺留隆起的臺基只是將澆道從鑄成的錢幣上鋸下后沒有清理干凈的部分。下面筆者制作了一幅《失蠟法鑄幣模擬圖》,可以更直接、更形象地反映用失蠟法鑄制陰刻花紋大錢的方法。圖中整體是一組用澆道熔模聯(lián)接起來的錢幣熔模,上面居中是預(yù)留的澆鑄口熔模,錢幣之間黑色部分是相互連通的澆道熔模,所有模型包括澆鑄口和澆道都是用特種蠟等易熔材料制成的。下一步就是要在這組模型上面涂覆泥漿等耐火材料制成型殼,再加溫使型殼中間的蠟?zāi)H诨鞒觯缓笸ㄟ^澆鑄口往型殼中澆鑄銅液。待銅液冷卻后,打碎型殼,鋸開連接錢幣的凝固銅澆道,然后還要逐一清除錢幣外緣上殘留的澆道凝固物。錢幣上隆起的臺基,就是澆道凝固物沒有被清理干凈殘留的痕跡。筆者制作的這幅圖片只是簡單的模擬圖,實際操作中上面可能會有主澆道和分澆道,下面還需預(yù)留融化的蠟?zāi):涂諝馀懦龅目锥?。實際鑄造時每組錢幣的數(shù)量,橫向縱向可以同時澆鑄幾排幾列錢幣,都需要根據(jù)錢幣的大小、金屬溶液的實際流量、流速和冷卻速度而定。
圖8、失蠟法鑄幣熔模組模擬圖
圖8、失蠟法鑄幣熔模組模擬圖
如此,上面圖1至圖5中所舉錢幣實物,在圖片所示模型中都可以找到它們的實際位置。圖1“咸平******”只有上、左兩側(cè)保留有未去除的隆起臺基,在模型中應(yīng)處于右下角位置。圖2“景德******”上、右、下三側(cè)都保留有未去除的隆起臺基,在模型中應(yīng)處于左列中行位置。圖3“圣宋通寶”上、右、左三側(cè)都保留有未去除的隆起臺基,在模型中應(yīng)處于中列下行位置。圖4“建國通寶”只有上、左兩側(cè)保留有未去除的隆起臺基,在模型中亦應(yīng)處于右下角位置。圖5“崇寧通寶”上、下、右、左四側(cè)皆保留有未去除的隆起臺基,在模型中應(yīng)處于中心位置。當(dāng)然,這些年號不同的錢幣不可能是同時鑄制的,同一組模型上的錢幣都應(yīng)是大小、形制、文字、花紋完全相同的錢幣。鑄錢澆道安裝在錢文方向,與文字本身無關(guān)。這是因為錢文等距分布于圓周,可以作為安裝澆道熔模的位置參照物。以上我們所舉實例都是直徑96毫米左右和直徑72毫米左右的錢幣。直徑越大的錢幣在熔模組中的個數(shù)越少,在使用過程中也更受重視,因而后期加工也更精細,在其邊緣上尚未見澆道殘留物未被清除干凈的現(xiàn)象。
那么,錢幣外緣上殘留的金屬澆道是怎樣去除的呢?筆者估計唐宋時期應(yīng)該已經(jīng)有了比較簡易的金屬鋸,只不過鋸條鋼口與現(xiàn)代不能同日而語使用起來更加費時費力而已。關(guān)鍵是將錢幣上的金屬澆道貼根鋸掉后,如何進一步精細加工,將澆道的剩余部分全部去除,恢復(fù)錢幣本身的弧形外緣。磋磨當(dāng)然是簡單的辦法,但憑古代的工具加工難度較大,憑目測手工操作也容易使錢幣外緣變形走樣。從一些錢幣外緣上遺留的加工痕跡看,古人已經(jīng)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圖9、圖10都是一些直徑72毫米左右的陰刻花紋大錢,錢幣外緣上都留有多條均勻的縱向平行劃痕。顯然,憑手工加工是無法做到如此有條不紊的。這些劃痕表明古代已經(jīng)有了較為簡易的金屬旋床。將錢幣固定在方形的輪軸上,用手搖或腳蹬的辦法帶動輪軸旋轉(zhuǎn),在錢幣外緣部位另置固定并可以調(diào)節(jié)的刀具或者磨具進行切削或打磨。現(xiàn)代車床動力充足,車刀是用堅硬的工具鋼制成的,與被加工零件雖然是面接觸,仍然可以削鐵如泥。古代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平面的鋼鐵刃具是奈何不得銅質(zhì)錢幣的,為減少阻力這種旋床的刃具做成了銳角的形狀。它與錢幣外緣應(yīng)該是點接觸,所以錢幣旋轉(zhuǎn)起來在外緣上劃出了直線。古人就是憑這樣的刃具平行移動,在錢幣外緣上劃出了一道又一道劃痕。實際上刻劃完成后錢幣外緣上形成的滿是鋸齒狀溝槽,之后還需將旋床上的刃具換成磨具進行打磨,鋸齒狀的表面也更容易被磨平。由于打磨不徹底,許多錢幣外緣上還是留下了淺顯的縱向劃痕。這種刻劃和打磨的加工過程是交替進行的。一枚錢幣需要反復(fù)刻劃打磨幾遍,得根據(jù)錢幣外緣上殘留的金屬澆道的厚度而定。直至錢幣外緣變成規(guī)范的圓形,殘留的金屬澆道不復(fù)存在為止。許多錢幣的外緣基本歸圓后,一次刻劃打磨只進行了半幅,而這半幅恰恰都在錢幣的面文一側(cè),如圖10所示。這無非是為了將錢幣更中規(guī)合圓的一面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錢幣外緣上殘留有隆起的臺基,一道刻劃打磨工序僅完成一半,這些都說明古代加工這些大錢確實難度很大,工匠有時也會得過且過不負責(zé)任。真正符合標(biāo)準的錢幣外緣應(yīng)該是滾圓的、光滑無加工痕跡的,如圖11所示。外緣有隆起臺基未清理干凈的錢幣嚴格說是不合格產(chǎn)品,實際上也并不多見。
圖9、直徑72毫米左右的陰刻花紋大錢外緣上的后期加工痕跡(全幅)
圖9、直徑72毫米左右的陰刻花紋大錢外緣上的后期加工痕跡(全幅)
圖10、直徑72毫米左右的陰刻花紋大錢外緣上的后期加工痕跡(靠近錢面半幅)
圖10、直徑72毫米左右的陰刻花紋大錢外緣上的后期加工痕跡(靠近錢面半幅)
圖11、經(jīng)過后期加工達到工藝要求的直徑72毫米左右的陰刻花紋大錢外緣形狀
圖11、經(jīng)過后期加工達到工藝要求的直徑72毫米左右的陰刻花紋大錢外緣形狀
可能也會有泉友提出疑問:既然這些大錢是用失蠟法鑄造的,錢幣外緣上的縱向加工劃痕會不會是在加工制作蠟?zāi)r形成的?蠟?zāi)I闲纬傻乃泻圹E都可以遺傳到鑄成的錢幣上,何以見得這些劃痕一定是錢幣鑄制完成后后期加工形成的呢?對這個問題筆者也早有思慮。經(jīng)過認真辨析研究,發(fā)現(xiàn)另外一些制作痕跡對縱向劃痕形成于后期提供了更充分的證據(jù)。圖12是五枚直徑72毫米左右的陰刻花紋大錢,錢幣外緣上都殘留有澆道未清除干凈形成的隆起臺基,同時也有平行的縱向劃痕。雖然劃痕有多有少,但都在隆起的臺基表面留下了痕跡。圖13仍然是圖5所示那枚直徑95.3毫米的“崇寧通寶”陰刻花紋大錢的下端外緣,平行的縱向劃痕不但覆蓋了錢幣本身的弧形外緣,而且也覆蓋了隆起的臺基。這些例證都無可辯駁地說明縱向劃痕產(chǎn)生于錢幣鑄成、鑄錢澆道被鋸掉之后。
圖12、直徑72毫米左右的陰刻花紋大錢,錢幣外緣上的縱向劃痕通過了澆道殘留的隆起臺基表面
圖13、直徑95.3毫米的“崇寧通寶”陰刻花紋大錢,錢幣外緣上的縱向劃痕也通過了澆道殘留的隆起臺基表面
為了去除殘留的澆道形成的隆起臺基,古人就是這樣憑借簡單的旋床在臺基上反復(fù)刻劃出溝槽,又反復(fù)將溝槽磨平。這種方法看似笨拙,但在當(dāng)時的生產(chǎn)條件下,已經(jīng)算得上是高科技了。不但可以有效地去除錢幣外緣上的多余金屬,而且可以保證錢幣外緣形成規(guī)范的圓形,工作效率無疑也會大大超過手工操作??墒沁@種旋床的刃具在錢幣外緣上運動并不是暢行無阻的,由于動力不足、刃具硬度不夠、機件松動等原因,刃具在隆起的臺基前仍然會時常停頓甚至卡住,致使刃具在作用力推動下橫向晃動,結(jié)果在臺基前留下了橫向劃痕。許多錢幣的外緣上雖然清除了臺基,但在加工過程中橫向劃痕卻是越劃越深,更加明顯了。這些橫向劃痕也都在錢文方向,明顯與清除澆鑄道殘留物有關(guān)(參見圖14)。
圖14、直徑72毫米左右的陰刻花紋大錢外緣,清除隆起臺基時留下的橫向劃痕
圖14、直徑72毫米左右的陰刻花紋大錢外緣,清除隆起臺基時留下的橫向劃痕
實際上錢幣鑄成后不光要對外緣進行后期加工處理,對錢幣穿孔也要進行類似的加工處理。失蠟法鑄幣本身精度較高,穿孔也沒有那么厚的澆道殘留物,所以對穿孔加工清理工作量不會太大,有的可能基本不用清理。我們在不同等級的大小祭祀大錢的穿孔邊緣上都可以找到留有加工痕跡的實例。這些加工痕跡與外緣上的縱向刻劃痕跡都是一樣的,但所使用的簡易加工機械卻不可能是相同的。錢幣穿孔本身空間很小、邊緣是方形的、而且存在直角,這對加工機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工清理這樣形狀的邊緣,可能需要類似現(xiàn)代銑床那樣的加工機具。筆者對機械原理不熟悉,也不想研究更多機械方面的問題。但只要通過類比的方法證實錢幣穿孔邊緣上的縱向刻劃痕跡與外緣上的痕跡是一樣的就足夠了,即可以證明它們同樣形成于錢幣澆鑄成型之后。下面圖15和圖16是一枚直徑為195毫米的遼代“壽昌******”陰刻花紋大錢,錢幣穿孔較大,邊緣上的縱向平行劃痕可以一目了然。
圖15、直徑195毫米的“壽昌******”陰刻花紋大錢穿孔邊緣上的縱向平行劃痕
圖15、直徑195毫米的“壽昌******”陰刻花紋大錢穿孔邊緣上的縱向平行劃痕
圖16、直徑195毫米的“壽昌******”陰刻花紋大錢穿孔邊緣上的縱向平行劃痕
圖16、直徑195毫米的“壽昌******”陰刻花紋大錢穿孔邊緣上的縱向平行劃痕
以上我們的討論側(cè)重于失蠟法鑄幣的后期加工過程,下面我們再利用一些錢幣上與陰刻花紋有關(guān)的痕跡,追溯一下運用失蠟法鑄制錢幣前期的一些加工過程。
錢幣上的陰刻花紋是怎樣形成的?這一直是令許多泉友一頭霧水的問題。實際上對這類大錢的真假之爭焦點并不在于錢幣的大小,而在于錢幣上的紋飾過于清晰精美??醇僬哒J為錢幣上的花紋是運用電腦編程、雕刻機雕刻而成;看真者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認為這些錢幣上的文字紋飾都是手工雕刻而成。大家都不了解失蠟法鑄錢所能達到的工藝效果,沒人認為這么精美的錢幣可以通過澆鑄工藝生產(chǎn)出來??墒侨绻吹焦P者下面舉出的實例,不管是機雕還是手雕的主張者都會瞠目結(jié)舌,事實與主觀想象相距太遠。下面圖17、圖18兩枚皆為遼代契丹小字錢幣。其共同特點是錢幣正面外郭上的陰刻紋飾基本端正,而錢背外郭上的陰刻紋飾都發(fā)生了嚴重位移。圖19是與圖18文字紋飾完全相同的同版錢幣,但錢背外郭上的陰刻紋飾卻是端正的,沒有發(fā)生錯位。不言而喻,電腦程控機械刻花雕刻出來的產(chǎn)品應(yīng)該是一致的,不會厚此薄彼將一枚錢幣的紋飾刻端正了而將另一枚錢幣的紋飾刻偏離了。手工雕刻更不會將紋飾雕出錢幣外緣去。
圖17、直徑72毫米的契丹小字錢幣,錢背外郭上的陰刻紋飾發(fā)生了嚴重錯位
圖17、直徑72毫米的契丹小字錢幣,錢背外郭上的陰刻紋飾發(fā)生了嚴重錯位
圖18、另一枚直徑72毫米的契丹小字錢幣,錢背外郭上的陰刻紋飾同樣發(fā)生了嚴重錯位
圖19、與圖18同版的契丹小字錢幣,但錢背外郭上的紋飾沒有發(fā)生錯位
圖19、與圖18同版的契丹小字錢幣,但錢背外郭上的紋飾沒有發(fā)生錯位
顯而易見,錢幣既不是雕刻機雕刻,也不是手工雕刻??墒菫槿阉煜さ哪稿X翻砂法又確實達不到如此精美的工藝效果,我們只能向更高超的鑄造方法——失蠟法鑄幣去尋求答案。前面所討論的鑄造痕跡也證明這種探索方向是正確的。通過以上幾枚錢幣互相比較,其意義不止在于讓無據(jù)打假者閉上尊口,更重要的是錢背外郭上陰刻紋飾位移的痕跡,也為探索鑄幣前期的工藝流程提供了線索。
首先,錢幣外緣上陰刻紋飾的移位,讓我們認識到錢幣上的陰刻紋飾不是通過壓型遺傳下來的。前文介紹用失蠟法鑄制金屬器物時曾說過,開鑄前需要預(yù)先制作熔模。熔模是將加溫后形成糊狀的模料壓入壓型制成的。也就是說,壓型的空腔形狀,就是熔模的形狀。壓型上所有的文字、標(biāo)記、紋飾都是固定的,同一壓型不可能壓出紋飾位置不同的熔模。古人也不可能制作使用紋飾錯位的壓模??梢妰擅锻驽X幣錢背外郭上陰刻紋飾位置的不一致并不是壓型造成的,這種差異只能形成于下一道工序。
其次,我們對壓型和用壓型制成的熔模都有了更清晰的印象。壓型的型腔形狀與所要制作錢幣的形狀是一致的,壓型上只有凹陷的錢幣輪郭、文字和星月等標(biāo)記,沒有凸起的錢幣紋飾。所以脫胎而出的熔模恰恰相反,只有凸起的錢幣輪郭、文字和星月等標(biāo)記,沒有陰文紋飾。也可以理解為陰刻紋飾過于精細、不適宜通過壓型一次成型,所以古人沒有采取這樣的工藝。
再次,陰刻紋飾是熔模制成后,通過手工操作用模具壓印上去的。不難想象,壓印陰刻紋飾的模具應(yīng)為金屬制成,模具上的紋飾應(yīng)為凸起的陽文。壓印前可能需要將模具適當(dāng)加溫,比如用開水燙一下,以保證不致導(dǎo)致熔模表面破損。當(dāng)然,壓印后還必須進行精心的修整,以保證鑄成的錢幣上紋飾清晰、精美。這道工序雖為人工操作,也可能使用簡單的壓印機具,抑或是兩人共同完成。由于人與機具、或者人與人之間配合不當(dāng),就會出現(xiàn)陰刻紋飾壓印錯位的現(xiàn)象。遇到這種情況是無法修復(fù)的,要么報廢要么只能是蒙混過關(guān)。
另外,壓印陰刻紋飾的模具是可以重復(fù)使用的。筆者和泉友們匯集起來的陰刻花紋大錢有不少外郭上的紋飾都是一樣的,錢背地張上相同紋飾重復(fù)出現(xiàn)的頻率更高。這說明不管是錢幣外郭紋飾的壓印模具還是地張紋飾的壓印模具,一經(jīng)設(shè)計制作完成就可以長期備用。鑄制新的錢幣時會根據(jù)錢幣本身所要突出宣揚的理念選擇相應(yīng)的紋飾搭配組合。這也應(yīng)該是不將壓印紋飾的功能固定到前面所說壓型上的原因之一。重復(fù)使用壓印模具壓印的紋飾由于模具溫度差異、壓印力度不同、模具移位等原因,也存在花紋寬窄、深淺不一等現(xiàn)象,更說明陰刻紋飾絕非機械或手工雕刻。
圖20、直徑72.3毫米的“元祐通寶”大錢,由于壓印模具原因?qū)е洛X面外郭上的紋飾清晰,錢背外郭上的紋飾模糊
了解了失蠟法鑄幣的工藝流程,也讓我們理解了同版錢幣是如何產(chǎn)生的。剛開始筆者也曾認為失蠟法鑄幣是一錢一模,蠟?zāi)6际鞘止さ窨坛鰜淼?,不?yīng)該有完全相同的同版錢幣。當(dāng)我們了解了用壓型制作熔模,將多枚熔模組合在一起澆鑄的工藝流程后,以上問題就都迎刃而解了。蠟?zāi)2皇鞘止さ窨坛傻?,而是可以用壓型批量生產(chǎn)的,存在同版錢幣就不足為奇了。
在文章開頭時筆者曾經(jīng)談到,運用痕跡學(xué)對古代金屬鑄造工藝流程的探索,是對時間的反向指證。錢幣上外在的加工痕跡,我們先接觸到的痕跡,可能形成于加工過程的階段。由于我們是循跡而談,整個用失蠟法鑄制錢幣的過程可能說得有些紊亂。如果按時間順序整理一下,其工藝流程大致應(yīng)該是這樣的:制作金屬錢幣壓型——用特種蠟等材料配成模料——將糊狀模料壓入壓型翻制出多枚錢幣熔?!媚>咴阱X幣熔模的外郭和地張上壓印陰刻紋飾——組裝錢幣熔模組——在熔模組上涂覆泥漿等耐火材料形成型殼——待型殼晾干后加熱使熔模熔化排出型殼——高溫焙燒型殼成為陶質(zhì)鑄型——從預(yù)留的鑄型澆鑄口澆鑄金屬溶液——冷卻后取出澆鑄成型的錢幣并鋸掉澆道——利用旋床等機具削磨加工錢幣外緣和穿孔——得到符合要求的陰刻花紋大錢。
我國使用失蠟法鑄造工藝至遲起源于春秋時期。河南淅川下寺2號楚墓出土的春秋時代的銅禁是迄今所知的失蠟法鑄件,證明春秋中期我國的失蠟法鑄造技術(shù)已經(jīng)臻于成熟。經(jīng)漢唐到明清,失蠟法被一代代匠人傳承和發(fā)揚,歷久不衰。中國傳統(tǒng)的失蠟法鑄造技術(shù)對世界的冶金發(fā)展亦有很大影響。現(xiàn)代工業(yè)的熔模精密鑄造工藝,就是從傳統(tǒng)的失蠟法發(fā)展而來的??墒怯捎谑灧ㄨT造工藝過程復(fù)雜、把控技術(shù)難度大、使用和消耗的材料較貴等原因,古代一直沒有得到大規(guī)模推廣,只能為少數(shù)統(tǒng)治集團核心成員服務(wù)。歷朝皇室使用失蠟法鑄制的陰刻花紋祭祀大錢,鑄制精整、書法精湛、紋飾精美,融書法與繪畫為一爐,攜帶了大量歷史文化信息,實乃中華錢幣中登峰造極之神品,在世界古錢幣系列中,亦無出其右者。